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

时间:2023-06-28 12:09:27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(合集15篇)
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(合集15篇)

看完某一作品后,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,写一份观后感,记录收获与付出。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1

首先映入我眼帘的,就是一群“有问题的叛逆少年”,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,慢慢的转变,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。

《在放牛班的春天》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,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。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,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,想骂就骂,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,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。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,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,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。

但是现在,21世纪里,学生愈发叛逆,像弹簧一样,老师硬,则他硬;老师软,则他更硬。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,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——不打不成才。

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,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。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,而是靠“温暖”来感化学生,就算学生再不听话,但学生“冰冷的心”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。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,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。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,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?是马修的坚持不懈,是他的火热的心,终于感化了学生。

这两种教育 ……此处隐藏6240个字……,证明了他的毅力和勇气得到了回报。就算知道学院的学生都无可救药,也都亲眼所见了他们的恶行,但是他却仍然相信他可以改变他们,他并没有想院长所说的“犯错,惩罚”那样做,他试着去理解学生,尽管过程坎坷,但他还是用音乐的力量改变了他们,他的毅力是可敬的,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十年后他仍被怀念的原因。
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15

当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,映入我眼帘的是很灰暗的画面,学校的大门是铁门,环境也很阴暗,似乎连太阳光也不能照射进来,我感觉不到一丝生机,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,这还是学校吗?简直就是牢房!这里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快乐吗?

我带着疑惑继续往下观看,事实正如我所想的那样,这里的学生在这个学校并不快乐,因为他们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暴力的人,面对“问题学生”犯错的时候,不论青红皂白就会体罚学生,甚至关禁闭,这样的行为很是像在看管犯人。

这天学校来了位新老师,他叫马修,是一名音乐老师。马修老师的头发很少,调皮捣蛋的孩子嘲笑他是个秃顶,甚至还为他的秃顶编了一首歌,马修老师听到了,不但没有生气,还指导了学生的走调,并且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,组建一个合唱团的想法由此诞生。一有空闲的时候,马修老师就会教孩子们唱歌,每晚睡前的嬉戏打闹也变成了音乐培训,孩子们也很珍惜这个睡前时光,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学唱歌。马修老师还带领着放牛班的学生,为赞助学校的伯爵夫人演唱,孩子们天籁的歌声,给前来观看的演唱会的人们,带来了美的享受。

这位音乐老师的到来,使得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,让孩子们重拾了久违的笑容。我很庆幸放牛班的学生遇到了这位马修老师,他也是这群孩子的伯乐,他用音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,净化了他们的心灵,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。

《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观后感(合集15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